
天寒地冻等春来
说是“暖冬”其实是天寒地冻。2018年一场接一场的寒流,搞得大家人心惶惶。国际政治的流氓化导致经济环境一塌糊涂,大家似乎都在赶一场“比惨”的时髦,对于2019年的期待更是已经跌至了“活着”的程度。媒体产业同样哀鸿遍野:传统媒体全面紧缩,互联网大佬的日子同样不好过——比如市值一直缩水的腾讯,连带着广告公司巨星陨落引人唏嘘。就在这悲悲切切的气氛里,编辑部进行了一整年的盘点,笔者在灰暗之中努力寻求一些亮光:
第一个亮光是内容产业的持续成熟。
虽然这一年负面消息接连不断,但是笔者认为重压之下其实孕育着希望。首先是新闻资讯板块。媒体融合的持续深化不断重构新闻资讯生产、分发方式,融媒体新闻、数据新闻、互动新闻以及短视频新闻等新闻形态丰富与发展,新闻传播效率得到整体提升。同时,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立与推广意味着媒体融合真实进入纵深发展阶段,新闻作为其中关键部分被重点关注,全媒体环境中的“新闻立台”使命被赋予全新的意义与能量。其次是娱乐板块。在政策导向与市场淘汰的双重作用之下,过往被无限放大的“明星效应”价值消减,依靠强明星阵容击穿市场的操作已失效,产业发展开始逐渐回归内容本位。从作品和团队角度来看,2018年亦亮点颇多:中国电影票房中的黑马不断,刷新观众对于本土电影的认知与期待;电视剧《延禧宫略》以低成本、高品质成为年度爆款,并被BBC评为“全球被Google最多的剧“,输出至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末《大江大河》接盘,口碑爆棚,热议不断。
第二个亮光是技术对传媒产业的持续性推进。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仍然炙手可热。从优酷“鱼脑”系统助力综艺智能选角到新华社推出“AI合成主播”,从今日头条上线“灵犬系统”强化内容监管到百度开放“Omni
Marketing”助力智能营销,AI已经深入至内容生产、分发、监管以及广告营销等各个环节,助力传媒产业向智能化深入发展。其次,区块链技术开始落地大量应用。从BAT阵营看,百度发布了区块链行业解决方案“超级链”;阿里巴巴成立达摩院区块链实验室投身区块链+保险、公共服务等领域;腾讯TUSI物联网联合实验室发布了身份区块链产品等。行业对区块链技术的探索与应用愈加深入与成熟,助力传媒产业向规范化、秩序化发展。最后,技术与大数据加持下场景化程度深化。随着互联网红利期的逝去,线下流量入口成为各方争夺重点,并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持续释放营销势能。以场景媒体为例,分众传媒与阿里巴巴携手,新潮传媒与百度合作,正是场景媒体力图融入大数据的最佳例证。在此基础上,以人脸识别、多屏互动等技术为依托,媒体实现时空交融、人屏一体,展现出明显的场景化趋势,推动传媒产业线上线下融合化发展。
第三个亮光是人与机构的翻盘调整。
在急剧变动之中,调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与必然。媒体机构中,传统媒体的调整是许多年来转型发展的必然,无论是“三台合并”、“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落实还是诸如澎湃新闻、封面新闻等新产品的推出,都代表着传统媒体内部体制机制以及经营理念的调整持续深化。同时,新华社牵手百度、凤凰卫视联合阿里巴巴等则显示出传统媒体借助外部平台、产品、技术等强化调整力度。与此同时,互联网也在媒体化进程中,结束了其野蛮生长的时代:腾讯、阿里等巨头纷纷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根植自身数据及技术优势,重新规整业务布局,不断推进其媒体化和规制化的程度。4A广告公司在2018年的调整同样引人深思。究其本质,所谓“巨星陨落”,其实是大型营销传播机构内部新旧冲突的爆发。新媒体、新技术以及新需求的推动下,4A公司这些年来始终在调整,却始终没有找到最佳方法,去根治生存的危机。比如应对广告主不断变化的营销需求,比如抵御咨询公司的逐步替代,比如克服互联网公司的野蛮入侵等等。
寒冬之下处处充满无力感,于是有人长吁短叹,死啦死啦不绝于耳。说死其实最简单,可以一了百了,但是,问题在于不容易死,大家都要活下来。活着,就要有活着的样子,沉稳,冷静,坚毅,目光炯炯,横扫周围。不管它漫天飘雪也不管它冰封万里,只要有一丝绿意一个光点,就全力冲刺。
告别2018,勇猛迈向2019。编辑部与媒体人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