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转场,从裕景国际大酒店转到东方滨江大酒店。十点去签到,房间还在腾退中,只好在大堂喝咖啡等候。顺便发文。昨天的文字已经补上,今天转场中,还是把本期视点发了好。
杂志早就发出,阿三叨叨,说设计李犯懒,你说淘金真弄来一个运金小车。我见过金矿,不是那样的。准确的淘金应该是人工的,用盘子慢慢淘。
目前的影视界,很诡秘,很迷茫。铲屎官不断地铲,明星大腕可就麻烦大了。这边还没有了断,又发生收视率造假问题了。老伤疤重创,血淋淋的惨不忍睹。
作为编辑部,媒介诸位大小姐当然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不追捧也不落井下石,实事求是说事,而已。我的视点也是一样,始终保持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

市场千亿 淘金如何
言及内容产业,绕不开电影和电视剧两个品类。编辑部对于这个影视剧市场的关注也由来已久。三年前的一期封面题为《躁动的电影圈》,再往前还有《电视剧交易战》,本期主题则是将电影与电视剧这个内容产业的源头机构做一个盘整。
为何关注影视剧行业?从大文化产业或者说内容产业的角度来看,与短视频、自媒体之类相比,影视剧无疑是皇冠上那颗最硕大闪耀的钻石,价值连城,是当下各类视频播出平台内容列表中的重要组成。从产业发展规模来看,2017年的电视剧市场规模达到 460 亿元,其中网剧市场约258 亿,传统电视剧市场约 198 亿元,国产电视剧的海外市场规模约为5 亿元。2017年中国电影中的国产片总票房301亿元,在海外市场的票房和销售收入为42.53亿元。这么粗粗一算,已经达到800亿的规模。眼下的热点是议论,今明两年,能不能突破千亿规模。这个即将比肩世界第一的影视市场规模,折射的显然是内容生产力的强弱。然而,考虑到中国庞大人口基数带来的红利,这个折射率的高低所代表的含金量显然并不相同。本期编辑部再度将视线聚焦于影视剧行业的生产领域,因为是矿脉所在,淘金者云集。
谁在影视剧行业淘金?编辑部五篇文章将影视剧市场中的主要生产方基本做了一个划分。除了在内容生产方面日渐式微的电视台和电影厂之外,目前还在市场上活跃的力量主要是民营制片公司、互联网企业以及业务拓展型的跨界企业。根据力量的强弱、作品的类型、资本的归属等制表,还可以将这三方力量进行更细层级的划分。所以,可以说,产出真金的是他们,可能灌水的也是他们。由这些内容生产者们博弈竞争催生的市场其实已经相当成熟,编辑部为此反复使用了“转型”与“融合”这两个关键词。无论是传统头部机构,还是新生力量、跨界参与方,其实都在积极适应全新的市场环境和游戏规则,开始进入在其他媒体行业已经完成的产品融合、终端融合、平台融合、技术融合,伴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与延展,各类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产业政策的不断明晰和体系化,以及资本作用的持续成熟,当下的影视内容产业呈现出了一幅全新的图景,也可以说是这个产业迎来了黄金的时代。
什么力量支撑淘金者前赴后继?影视剧市场资本活跃、人才济济、平台众多且观众海量,在技术与政策的催化之下,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无论是哪个方面都与十余年前大不相同。当然,解读也有两面,说它是最好的时代有之,说它是最坏的时代也有之。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竞争惨烈的时代,结局摆脱不了“一将功成万骨枯”,数万的影视剧产品注册待审,通过的仅为百分之一,而通过获得票房成功的更是寥寥无几。但是,即使如此也是进场者无数,怀抱一赌成名的雄心前赴后继。毕竟,这是一个相对机会均等的产业,——只要你想,只要你能,只要你做,你就有机会登场献技。近年来依靠一部作品声名鹊起的机构不在少数,由盛转衰的行业大佬也时有出现,有形无形的游戏规则恰恰证明了当下这个产业逐步走向成熟——威权也罢关系也罢,市场横亘眼前,通过与否取决于个人或者团队的才能。所以,见有能者吹沙见金,也见无能者炼金化铁,还有为数不少的机会主义者浑水摸鱼同时悄没声地注水金银。
为何市场环境乱糟糟?市场有自己的美学观,凡是脏乱差,总体就是生机勃勃,凡是整齐划一,必定死气沉沉。影视剧这个场子,少不了绯闻丑闻,少不了风风雨雨,而它的另外一面,正好是生机勃勃蓄势待发。行业问题其实已经存在多年,在近来成为舆论焦点的就是天价版权与天价片酬。物以稀为贵,“天价”的原因自然是优质资源的稀缺,无论是版权、IP还是演员,但同时也凸显出了行业缺乏足够自律与工业化等诸多问题。成本高企加重了这个行业的风险性,进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带来了“电视剧新媒体版权10年间涨幅超过2000倍,电影新媒体版权在7年间涨了30倍”,以及“IP论斤卖”的恶果。长此以往,这个问题会不会阻碍整个产业发展呢?我认为,天价的产生,与市场规模急剧膨胀有关系,无论东西都遭遇过这个情景。是个问题需要解决,但是,市场的问题说到底还是需要市场自身解决。随行就市,高低自由。管理者的任务,不是拍脑袋规定价格的高低多少,而是制定规则且要透明,着力点是规划整体的产业方向和思路。不这样的话,尽抓鸡毛蒜皮的小破事,环境没有改观,真正耽搁了整个产业的前程。
未来的产业变数在哪里?产业的成长壮大,亟待管理者做好两件大事情。一是市场公开透明保证交易的公平合理。当下影视剧行业最大的恶疾,就是造假。如果说阴阳合同是个别的案例,那么,数据造假才是整个产业的癌症。编辑部此前关于“数据造假”的杂志内容在行业内掀起了不小的声浪,而影视行业也同样存在数据造假的问题——票房、收视率、播放量等,比比皆是。单看票房这一点,行业内外其实关于造假的斥责以及解决方案的探讨不绝于耳。笔者认为,数据的重要性其实被内容生产方小觑了。且不提大数据是否能够帮助我们进行生产,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参与情节设计,仅就如何利用数据对内容质量进行评估和优化这一点来看,其实我国的影视剧行业生产方目前还很稚嫩。《媒介》关于媒体如何利用数据这个话题做过很多讨论,并以专刊推出“内容银行”的介绍。“整合”与“打通”显然并不应该只是互联网、广告营销等行业所关注的问题,对于影视内容生产来说,同样需要打通各种数据源,整合各种数据平台与产品,既可以优化内容生产的质量,提升内容生产的效率又可以遏制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交易。
管理格局的变化会给影视剧产业带来震动吗?另外的一个变数,是政府的影视剧行业管理格局的变化。在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与影视行业息息相关的一条在于规定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管理职责的基础上组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不再保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为更好发挥电影在宣传思想和文化娱乐方面的特殊重要作用,发展和繁荣电影事业,调整后,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电影管理职责划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宣部对外加挂国家电影局牌子。之前观众们非常熟悉的电影片头公映许可证,也就是“龙标”上的广电总局署名,从此将成为历史。新的方案引发了非常广泛的行业内外议论,笔者认为一个很明显的信号在于,国家对于意识形态层面的管理方式在发生变化。此前,政府对于影视剧行业的管控是重思想不重产业,重理论不重操作。然而这个方案的出台,加上国家对于互联网产业和平台的管理日益体系化,就标志着整个内容产业的整合向前进了一大步——至少从管理层面来看,从前的切割方式已经被淘汰,内容生产与播出平台有了更强的一体感,更便于产业的上下游共同成长。
好消息是,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影视剧行业可以顺势而为快马加鞭,突破千亿不是问题,可以再往上翻番,达到两千亿也有可能。坏消息是,思路不清责任不明,高调不落地,思路缺抓手,结局是一把好牌烂在手里。千亿过不去,能回五百亿就不错。
世间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两面,这是谁说的》辩证法说的。 |